【獨家訪談】「電影是體現我們對世界的看法」:兩代電影人賈樟柯&拉斐爾·曼紐的跨世代對話

本文刊出時,賈樟柯和拉斐爾.曼紐(Rafael Manuel)應該已抵達多倫多影展,準備一連串的電影發表及相關活動。在影展前開跑,我們作為台灣獨家專訪的媒體,首度參與國際訪談,與兩代電影人聊聊,關於生活、電影以及他們手邊正在進行中的新計畫。
這是兩人參與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(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),成為導師與門生後,少數的共同訪談之一。席間,兩位導演談了賈樟柯導演入選第77屆坎城影展,角逐金棕櫚獎的正式競賽片:《風流一代》(2024),以及拉斐爾.曼紐的《菲律賓女孩》(2026)等兩部在此計畫期間催生的作品。一部已經發表,一部仍在製作及剪輯路上。此跨國、跨世代的導師計畫裡,讓截然不同領域的兩代創作者相互碰撞,激發靈感,所帶來的正面效應,再度證明了電影是世界共通的語言。
電影是光與影交織的藝術,是生活,是捕捉光陰秘密的創造。就以賈樟柯的電影來談,今年推出的坎城競賽片《風流一代》,正是以中國70年代末興起的詞彙為創作契子,談改革開放初期孕育的年輕世代,如何在80、90年代逐漸邁入現代化生活,在打破傳統和過往告別後,內心的拉扯與渴望,以及內在的革新精神該如何存續。
由於片中使用了不少當時的流行歌曲、台灣音樂人林強的電子音樂,一面述說中國北方小城裡的一對小人物,巧巧(趙濤 飾)與郭斌(李竺斌 飾)的分合,在此狀態下,深刻的打中了不少同世代人們的心。
本片拍攝的跨度相當長,可以說是種時代紀錄。「從2001年開始延續到當代的2022年,參與的人們從20多歲到中年,容貌的變化、身體的變化,也有背後社會氛圍的改變,那一點一點的進入到一個充滿秩序,但是好像又充滿迷茫的一個當下。」賈樟柯導演提及,他時常以飛機做舉例,一架充滿能量的飛機起飛了,但降落的時候發現,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。
「整個電影結束在趙濤飾演的女主角奔跑的鏡頭,我懷念這樣一個過去的時代氛圍,主要是覺得內在的激情不應該被熄滅,革新的精神不應該被熄滅,變革的需求不應該被削弱,就要恆動永恆。」他如此作結,似乎也和勞力士的計畫,電影作為一種國際語言的觀念相互呼應。
作為年輕世代的電影人,拉斐爾.曼紐正在製作的《菲律賓女孩》事實上也反映了一個世代的女性處境。而難得的是,兩者卻意外都在導師計畫裡,因為這兩部片有了新的對話可能。「我覺得最難得,或最特殊的經歷,就是能去現場看一看賈導演在《風流一代》的工作過程。」拉斐爾.曼紐提到,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,各地封控,很多地方都有諸多限制,但他還是有幸參與,近距離看到了電影剪輯跟製作的過程。
「我也看到了他從故事片到紀錄片的這種,非常無縫的過渡,這種捨身處地,現場去看的經驗,非常難得。」拉斐爾.曼紐述說著這樣的感動。
談到這次的計畫,賈樟柯是有些期待與興奮的。「剛接到勞力士的邀情時,我非常興奮,因為我對這個計畫並不陌生,早在多年前,我的前輩——張藝謀導演也參與過這個計畫,我已經在很多媒體看過這個計畫。」他提到,這是個傳統又新鮮的傳承計畫,「因為電影學院有電影教育,有部分電影工作者是透過大學、專業教育出身的。
但即便如此,大家後續的成長也都是在工作中實踐,與同行、長輩、老師一起工作的過程迅速進步。」他笑說,並補充這難得的經驗,「我覺得跟勞力士製錶這種傳統工藝很像,從工匠開始,師傅帶徒弟的模式。」
「我還是稍微有點忐忑,擔心能帶什麼給我的學生。」計畫初期遇到疫情,賈樟柯在兩年內要和拉斐爾.曼紐合作,說短促,又不算太拘限,偏偏又遇到全球疫情蔓延。當然拉斐爾.曼紐還是不顧艱難前往中國,「我們一起在大同拍攝了這部片(指《風流一代》)的當代場景,這樣的相處過程非常難忘,很像勞力士送給我的禮物。」他回憶道。
事實上,拉斐爾.曼紐融入得相當好,他不僅在賈樟柯所主辦,位於中國的平遙電影展擔任青年評審,很實際的和當地的年輕世代電影工作者對話。「他很開放,很快就結交很多中國朋友。」賈樟柯回憶道,電影人相聚,談大師的作品,電影裡的世界、生活,日常可以說是無縫的結合。
因為疫情封控嚴格,基本上雙方都在辦公室、剪輯室渡過。「我認為所謂電影,有電影內跟電影外。所謂電影內,就是電影的技巧、方法、美學的一種思考;電影外,就是我們怎麼去認識人、怎麼思考社會,怎麼認識社會或著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。」不只是技術層面,對於世界的看法才是電影的核心,「這方面我們交流了很多,當然這也需要日常生活裡去相處和彼此理解。」他如此作結。
即便賈樟柯總笑稱自己外文不夠好,但雙方透過電影,幾乎沒有隔閡的交流,分享彼此對世界的觀察,對社會現象的感受,此時,電影成為一種全新管道,紀錄並觀察著世界的普世性。
賈樟柯說道,在他和拉斐爾.曼紐相處一年後,也給他起了個中文名字。「我後來叫他駱飛,駱駝的駱,飛翔的飛,他記住了,他說是一隻會飛的駱駝。」或許有些詼諧,但卻能在名字中理解,身為電影人所背負、觀察,或是靜靜地對世界表達感受。
「像賈導演所說的,我一直把宏觀主題裡的一些隱喻,當作我們合作中的潛在元素。即便我們之間可能有語言上的障礙,但因為我有視覺傳播和哲學方面的背景,我們實際上有一種超越語言來傳遞思想和表達意圖的宏觀範疇。」拉斐爾.曼紐認為,剪輯、拍攝等電影術語自然時常提到,但看待社會的進步,各階層之間的關聯,都是他們關注的主題。
事實上,在這次「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」裡,不只拉斐爾.曼紐前往中國,賈樟柯導演更親臨他的家鄉,拜訪自己導生的團隊。「賈導演來到我的家鄉,和我的團隊見面,我還給他做了飯。我當時特別緊張,因為吃完飯的隔天,就是我第一部長片(《菲律賓女孩》)開拍的第一天。」他回憶那精彩的歷程,至今都還很新鮮。
很多時候,電影會被視為導演的個人創作,但卻是眾志成城之事,一點都不容易。「我問他說,像您這樣功成名就的導演,對於明天第一部長片要開拍,我這種年輕的電影人,會給什麼樣的建議呢?」拉斐爾.曼紐提到賈樟柯的話,令他印象深刻。
「他說,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打下基礎,無論是和合作的人,還是與你拍電影過程中,周遭那些人之間的基礎,為大家建立信心。這樣創造出的能量場或正能量,會伴隨你從拍攝第一天到結束。」拉斐爾.曼紐從中感到溫暖和振奮。隨著訪談將盡,兩代電影人,跨國的導師與學生,對於電影、對世界的關懷不曾稍歇,「賈導演的建議,幫助我在拍攝第一部長片時,堅定了對電影的熱愛,對我後來的電影創作,都有深遠的影響。」
*後記:向來與電影藝術有著深厚淵源的勞力士,事實上已經邀請過不少傳奇名導如馬丁.史柯西斯(Martin Scorsese)、詹姆斯.卡麥隆(James Cameron)及賈樟柯擔任代言人。從2017年開始,他們甚至是奧斯卡金像獎的榮譽贊助商,每一屆綠坊休息室(Greenroom)內舉辦派對裡的星光燦爛,也是影展期間的一大話題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