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暖化直擊:陳雅琳的北極環境觀察

陳雅琳主播這次前往史瓦巴德群島錄製節目,旨在呈現北極地區面臨的全球暖化挑戰。她觀察到北極熊數量減少、冰川退縮等現象,深刻反映了生態環境的嚴峻變化。此外,陳主播還分享了在朗伊爾城的科學研究與探險趣事,包括與台灣科學家合作保存小米種子的經歷。這次旅程不僅是一次科學探險,也是對環保議題的重要呼籲,希望引起更多人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和行動。
Words: Tigre Kuo Image: 陳雅琳、元本旅遊提供
對於陳雅琳而言,每回到北極,都可以說是媒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體驗,她表示當年在北極馬拉松貼身採訪林義傑時,體會到了北極的風暴是多麼驚人,當時自己從喉嚨到氣管部分都凍傷,但她依舊敬業地播報。
由於上次的慘痛經歷,這次前往北極的旅程,陳雅琳做了充分的準備。她準備了大量保暖衣物,包括頂級手套和在台灣夏天不易買到的暖暖包,甚至找到了專門用於保暖鞋的暖暖包。這些準備使她在加拿大的極地氣候中有了充分的保護。
然而,這次前往史瓦巴德群島的採訪,因為地理位置不同及夏季原因,讓經驗與此前截然不同。這回不僅氣候較為溫和,風也沒有那麼強烈,加上大西洋暖流的影響,並不像上次那麼寒冷。
陳雅琳表示,這次她更加重視行前準備,學習了更多極地生存知識,並購買了專業的探險裝備,以確保在極地環境中能夠順利完成採訪任務。
陳雅琳這次前往史瓦巴德群島錄製節目,任務在於呈現北極地區面臨的全球暖化挑戰,她深知這片極地的重要性。
「現在氣候變遷問題非常嚴重,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如果不趕快去報導的話,可能就來不及了。」
她的話道出了深刻的動機。在史瓦巴德群島,陳雅琳首次體驗了北極極晝的奇特現象。「那裡連一秒的黑夜都沒有,全天候都能看到太陽。」
朗伊爾城成為她的起點,這個全球最北的城市,不僅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,更是探索北極生態的理想基地。從這裡出發,她進行了長達十一天的科學研究,這段期間不僅與當地科學家合作,還將台灣的小米種子送進了末日方舟,這個全球種子庫將守護著地球的植物多樣性。「台灣的原住民親自送小米種子進去,這對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。」陳雅琳這樣談及道。
陳雅琳與科學家合作保存小米種子的經歷不僅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,更是文化交流的象徵。在這些科學研究和文化交流的背後,她見證了北極生態系統的脆弱性。「見證了海冰的消融、冰川的退縮,還有早期人類在那裡捕獵白鯨的遺跡。」這些歷史遺跡不僅是時間的見證,更是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明證。
除了科學研究,陳雅琳也分享了在北極的趣事與挑戰。她回憶起2009 年的第一次北極之行,那時的極度寒冷讓她至今難忘。「當時是冬季,氣溫零下三十度,加上強風,真是極其痛苦。」而這回夏季的北極之旅,雖然氣溫比較溫暖,但仍充滿了挑戰與感動。從朗伊爾城到
探險船上的日常,每一個細節都凸顯了極地生活的獨特性。
非常巧合的是,兩次採訪期間,陳雅琳都碰上了北極馬拉松,其中還有台灣人參加。她提到這回讓她非常印象深刻的,是一位受到歐陽靖故事的影響,毅然決然成為跑者的62 歲台灣先生,這位跑者表示從53 歲開始跑步,九年間已經參加了158 場馬拉松賽事,並在這次北極馬拉松比賽獲得了分組比賽的冠軍,這讓她感到非常驚訝和佩服。
她也分享了參加北極馬拉松的經歷。雖然平時不怎麼運動,但她還是跑了一小段,並發現低溫和流汗的結合非常令人不適,需要在穿衣上做出很好的調節。此外,她在北極發現了泰國人售賣的珍珠奶茶,讓她感到非常驚喜,因為她每天都喝一杯珍珠奶茶,這次在北極也能享受到這一飲品讓她特別開心。
她也提到,當地的飲食以炸雞、漢堡和三明治為主,並不是她喜歡的食物,因此她吃了很多天的泡麵,直到後來發現了一家泰國餐廳,才開始每天享用泰國料理。這些小插曲讓她在艱苦的探險過程中感到一絲溫暖和安慰。
最後,這次北極之行讓陳雅琳深刻體會到全球暖化對極地生態的深遠影響。她呼籲社會各界更多關注環境保護問題,「這次旅程不僅是一次科學探險,也是對環保議題的重要呼籲。」透過媒體的力量,她希望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北極及全球環境變遷的關注,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挑戰。
延伸閱讀:
極地奇遇與高端夢想 | Polar Adventures And High-End Dreams